淮海战役,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。70多年前,广袤的黄淮平原上,60万人民解放军战胜80万国民党军主力,进行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战略决战,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。
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什么能创造奇迹,谱写辉煌?站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,那一幅幅真实的老照片告诉我们: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是武器和兵力,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、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、人民的支持和帮助,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。
胜利之本,系乎民心。抗战结束后,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。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,国民党政府则坚持独裁和内战的反动方针。在两种命运、两种前途的大决战中,人民紧紧跟随共产党,用实际行动展示出人民的选择。
淮海战役中,人民群众全力以赴支援前线,解放军打到哪里,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。据统计,战役中共出动民工543万,平均每一个参战解放军战士的身后,就有9个民工在支援保障。莒沂县运输队在长途跋涉中吃完了所带的给养,最后两天只吃了一顿饭,仍忍饥不吃运输车上的粮食,将11万斤面粉全部送到部队。莒南县担架队有2700多名担架队员,其中1200人没有棉裤,1300多人没有鞋子,但无一人动用运送担架上的军鞋和被装。因此,有人评价我们取得的胜利是“人民对我们党有最大的信赖”“只要我们真正依靠人民,跟人民讲清道理,人民……都是相信跟着党走是对的”。
军队打胜仗,人民是靠山。淮海战役中仅粮食一项最多时每天就需要500多万斤,能否保证粮食供应,至关重要。时任鲁中南区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克亭回忆说:“那期间,真是全党动员、全民动员,从地委到区镇,从村庄到各家各户,组织民工担架,筹集粮草物料,为支援淮海战役积极行动起来。”当时,解放区人民刚刚翻身分得土地,家中并无存粮。加之连年灾荒、粮食歉收,人民依旧缺衣少食。但他们忍受一切艰难,克服一切困苦,倾家荡产,支援前线。一位叫马德举的军需战士回忆起那段历史时,写下了这样的肺腑之言:地方支前万岁。人民军队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,靠的就是人民群众。粟裕曾在《关于组织战斗》一文中指出:“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比,也是政治、经济力量的对比,是各种力量的总决赛。要保障战争的胜利,一定要把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好;战争的哪一方能多动员些力量,哪一方就多一层胜利的保障。”
胜利总伴随着牺牲。66天的激战,3万多烈士血洒疆场,除去战场休整时间,平均每天牺牲人数达700人,每2分钟就有一位烈士牺牲在战场。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。1947年,山东海阳县农民青年马凤坤在母亲动员下参了军,成为华野13纵112团的一名炮兵。村口,母亲和唯一的儿子告别,母亲含泪嘱咐,儿子一步三回头。谁也没想到,这一别竟成永别。年轻的马凤坤来到淮海战役前线,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,长眠异乡。千里之外的母亲,在他走后,常在村口眺望。当村干部递给她一份烈士牺牲通知书时,母亲颤抖着手,把牺牲通知书紧紧贴在胸口,没有流泪,只迈着小脚往家挪。乡亲们来看母亲,母亲总是说:“谁说俺没了儿子,前线的战士都是俺的儿子。”打那后,母亲日夜赶做军鞋。后来,母亲去世了,弥留之际,留下两个遗愿:找到儿子的墓,每年替她烧一炷香;让自己的坟墓向着南方,儿子牺牲的地方。
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,人民是真正的英雄。时光远去,烈士们以热血忠魂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,他们的坚定信仰和不怕牺牲的精神,将永远铭刻在后人心中,而淮海战役留给我们的,是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。延安时期,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·路易斯·斯特朗谈话时指出: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。看起来,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,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。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,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,而是属于人民。”淮海战役的胜利,充分体现了在我们党领导下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,充分体现了人民才是革命胜利的源泉,才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。依靠人民,我们将战无不胜。 (董向阳)
(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2021年7月6日)